第九十九章 既然给了,就大方一点 (第1/2页)
时间倒回一个小时。
结束了座谈会,陈董事第一时间便给亚视集团的董事长邱德根打了电话。
说起这位邱先生,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不像TVB的邵六叔自小便出身豪门,无论做什么,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邱德根出生在一个小商贩家中,由于家贫,仅读了几个月的初中便辍学了。
后来随家人逃难到了香江,当时香江和现在可不一样,那个时候,这片弹丸之地并不发达,邱德根初到香江,生存不易。
因为之前曾在上海经营过小戏园,放过幻灯片,凭着这么一点技术,勉强在香江站住了脚。
虽然微薄,但他们夫妻两个省吃俭用,慢慢地也攒下了一笔钱,便在新界开了一家小戏院。
邱德根很清楚,他那点资本根本不可能在市区和别人竞争的,因为住在市区里的人只对新上映的影片感兴趣,而新片的租金很贵,只要有一两部片子上座率不高,就足以让他赔光老本。
于是,他便将目光转向了乡村。
当时香江的乡村电影业还很落后,乡村居民很难看上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即使是老电影也是很新鲜的。
而老片的租金极为便宜,花上一港币就可以租一天。
在乡村开个电影院,既有市场,成本又低,自然大有前途。
这么说起来,邱德根也算是香江这地界,电影下乡的第一人了。
在乡村站稳了脚跟,也从最初的一家电影院,慢慢的扩张到了十几家,还在新界有了影院大亨的名头。
手里有了缺钱,邱德根便开始逐渐扩张自家的生意,随后便有了现如今鼎鼎有名的远东集团的前身——远东钱庄。
随后的十数年间,邱德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投资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银行、地产、证券、旅游、食品、酒店、货仓、影剧院、报纸都有他的投资,甚至还将事业扩张到了国外。
随着时间流逝,邱德根老了,他的孩子们开始分担了家族企业的许多事务。
这时,突然想起一直没有如愿的电影事业,他是在电影业上起家的,有了雄厚的资本,他又想来圆他的旧梦了。
可当时家里人都表示反对,也不愿让邱德根在晚年为此再操劳。
可是邱德根却决意要做的事,谁也不能阻止,当时香江有两家电视台,无线和丽的,前者经营得好,实力也强,拍过不少有影响的电视剧。
而丽的则因为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几近倒闭。
邱德根瞅准机会,于今年斥巨资购买了丽的电视台50%的股权,也就有了现在的亚洲电视台。
现在说起来,聊聊数百字便能将邱德根的大半生总结概括,可其中的艰辛,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作为一位精明的商人,善于把握机会只是基本,审时度势才是关键。
京城那边的谈判刚刚了些风声,还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时候,邱德根就已经知道,和许多还在对鬼佬抱有幻想的香江人不同。
邱德根很清楚,回归是大势所趋。
现在的中国不同于一百多年以前,是绝对不允许香江继续保持现状,像块狗皮膏药一样,有碍观瞻。
将来会如何,现在谈还为时尚早,但是,提前做些准备,也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当邓峰社长联系到亚视,表示京城那边的电视台要派一个考察团过来交流学习的时候,邱德根特意交代了下去,一定要和京城来的人打好关系。
如果有任何要求的话,随时向他汇报。
“只是这样吗?”
邱德根倒是没想到,京城来人居然只提出了这么一点儿要求。
邀请亚视的艺员黄元申参加一场文艺演出。
“邱先生,他们……确实没提到其他的要求,只有这一个,不过,考察团里有一个年轻人,倒是和我介绍了一下他们说的那个晚会。”
“哦!什么性质的?”
“听他说,这场晚会将要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播出,还说了,将要面相整个大陆,会有上亿的观众。”
顾北说这些的时候,陈董事明显不信,他对内地的印象和大多数香江人一样。
贫穷、落后……
就算是央视的技术手段能做到,可内地能有那么多家庭买得起电视机吗?
“还说了什么?”
“其他的……还说如果我们接受邀请的话,黄元申将作为香江的代表……”
“我同意了!”
不等陈董事把话说完,邱德根便将其打断了。
“另外,问问对方,还需不需要其他的艺员参加这场演出,只要是亚视的艺员,对方点谁的名字,我们就派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