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文豪1978 > 第537章 只此一部,立成丰碑!

第537章 只此一部,立成丰碑!

第537章 只此一部,立成丰碑! (第1/2页)
  
  《我们终将被遗忘》之所以会受到读者们的追捧,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因为这篇文章写透了《父亲》当中那股暗藏汹涌的澎湃情感。
  
  《父亲》确实很难读,比我读过的几乎所有都难读,但它也是我读过的所有中最好的。
  
  它的好就在于对命运无情的深入刻画,这就像是一道无解的题,就像老安挽留不住自己的树叶,我们也抓不住溜走的时光。」
  
  「最后那一幕充满生命鲜艳色彩的绿,也许老安很快就不能再看到了,
  
  他也会记不起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对老安而言,生命的意义已然变得杂乱无章,混沌的脑海再也没有所谓清晰与正确。
  
  剩下的,只有风烛残年。
  
  就如同他所说的,我感觉我的树叶掉光了。」
  
  文章中的许多段落情感丰沛到泛滥,丝毫没有文学评论的理性,却出人意料的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我们终将被遗忘》这篇文章说出了许多读过的读者的心声。
  
  也将许多在阅读之初被劝退的读者挽留了下来,还把许多之前被口碑吓住的潜在读者拉了过来。
  
  效果可谓超群拔类,比几十篇专业文学评论加在一起的用处都要大。
  
  而写出这篇文章的张小娴,本来只是香江浸会大学的普通学生,唯一的工作经历就是在TVB兼职当了两个月的编剧。
  
  却因此受到了《明报》总编辑董桥的欣赏,特地为她在《明报》开辟了专栏《娴言娴语》。
  
  张小娴做梦也没想到,她的命运竟然会因为一篇文章而发生改变。
  
  除了在香江的口碑变化,《父亲》在上市一个多月之后,在内地、湾岛的口碑评价也迎来了逆转。
  
  内地知名文学评论家陈涌在《文艺报》发表评论文章《时间里的父亲一一评&
  
  It;父亲>》。
  
  他认为,《父亲》表面写的是疾病对老人的影响,实际上写的却是时间的无情。
  
  他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
  
  「许多人都反映这部十分晦涩难懂,确实,它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不够友好的。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的、用心的品味,并不难发现作者在其中留下的巧思,这些巧思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故事。
  
  中老安不断地寻找他的手表,可以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时间的无意义,
  
  也勾勒出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
  
  还有如环境描写上的微妙变化,如客体语、体态语和副语言所构成的非语言交际体系,都非常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情节。
  
  阅读《父亲》这部看上去很难,实际上并不困难,唯独需要耐心——
  
  陈涌的文章很专业,有见地,但发表之后却遭到了一些读者的非议。
  
  原因就在于他说的「阅读《父亲》需要耐心」,给了不少读者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读《父亲》确实需要耐心,但每个人的文学素养、理解能力不一样。
  
  陈涌觉得自己阅读《父亲》只需要「耐心」,可有些读者觉得自己需要的却是「智商」。
  
  《父亲》改编自法国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电影在影像表达上使用了比较复杂的技巧。
  
  光影变化、场面调度、镜头剪辑、声音塑造·-诸多技巧的叠加使用才将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林朝阳仅靠文字复刻这样的故事,无疑是一件极有难度的。
  
  虽然他做到了,并且做的相当好,但每个读者毕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过异的思想。
  
  要让大家一下子都与他的构思同频共振,确实不是容易的事。
  
  有读者看第一遍放弃了,听到周围人的反馈,觉得可能是自己没什么耐心和审美,又看了一遍,发现还是看不下去、看不懂,只能无奈自嘲「水平不够」、「智商不够」。
  
  这样的声音慢慢变多,因此有人戏称「没点智商看不了《父亲》」
  
  不过这些读者的吐槽终究只是少数,在《父亲》发表一个多月之后,文学界对这部的口碑越来越高,超越了林朝阳《闯关东》之后创作的诸多作品。
  
  12月份的《十月》上发表了编辑张守仁对这部的评论《只此一部,立成丰碑一一评长篇
  
  》。
  
  文章中这样写道:
  
  《父亲》的伟大在于它将情节、技巧、情感高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天衣无缝。
  
  阅读这部作品,你会恍惚于它迷宫般的情节,沉迷于它炫技般的技巧,感动于它波涛汹涌的情感。
  
  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支配下,享受到的是亢奋、感动、幸福的审美情绪。
  
  无论怎样看,我都认为它是一部几近完美的。
  
  身为一名编辑,在阅读这样的美文华章时,我非常确信它必将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990年的文坛,注定是属于《父亲》的。
  
  只此一部,立成丰碑!
  
  张守仁对《父亲》的超高评价一经发出便在文学界掀起了千层浪。
  
  他是《十月》的编辑,编发过诸多知名文学作品,在国内文学界声誉卓着,
  
  有文坛好事者将他和崔道义等其他三位编辑并称为「燕京四大名编」。
  
  没有人会怀疑张守仁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精神,但他对《父亲》的评价如此之高,显得过于露骨,惹起了不少人的议论。
  
  大家都是搞文字工作的,在评价同行的作品时,都会融入一些处世哲学。
  
  比如对于某些缺点大于优点的作品,在评价时就要多提优点,少提缺点;若是优点大于缺点,那就要夸的大大方方,但切忌露骨。
  
  因为一旦露骨,就难免有谄媚之嫌,既让他人看低了,也折损了自身的声望。
  
  但不管怎么说,张守仁对《父亲》的评价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反而颇有见地,大家对他有议论,却并未影响对《父亲》的评价。
  
  尤其是在读者群体当中,他的这个评价受到了许多林朝阳忠实读者的认可。
  
  随着多篇评论文章对《父亲》高度评价不断地传播,《父亲》在读者当中的口碑也持续走高。
  
  这其中除了有那些读懂了,真心认可内容的读者。
  
  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人是因为提供的情绪价值而认可的人,通俗点讲,就是「跟风无脑吹的」。
  
  后世大家可能都会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位已经久未露面的名人去世,某博上突然就会冒出一堆他的「多年粉丝」现身悼念。
  
  又或者是某瓣上有人创建了一部根本不存在的电影,像模像样的写了几篇看起来不明觉厉的影评,引来一群「文青」倾诉共鸣,夸赞这部电影有多好多好。
  
  这些人可能压根没怎么看过多少相关作品,或者是看得很少,但为了寻求认同、为了彰显品味,便会拼命的鼓吹他们并不了解的东西。
  
  他们与「跟风无脑吹」本质上都是出自于同一种心理。
  
  说是滥等充数也好、浑水摸鱼也罢,但这些人确实提供了相当大的舆论影响。
  
  在《父亲》的传播过程中也是一样,首先确实不好懂,别人都看懂了,
  
  你说你没看懂,多少暴露了自己的浅薄。
  
  尽管有些人会真实的反映内心,但多数人还是要面子的,没看懂也得说自己看懂了。
  
  另外,看懂了的读者都说这牛逼,你既然说你看懂了,你不得吹它牛逼?
  
  不仅要吹,还得死命的吹,你不吹,别人怎么知道你看懂了?怎么彰显你的独特品味?
  
  于是,在众多读者这样死要面子的心理之下,《父亲》的口碑一再拔高。
  
  什么「八十年代文学最后的巅峰」、「1990年最值得阅读的长篇」、「需要高智商才能看懂的」之类的评价层出不穷。
  
  连张守仁的评价在这些说词面前都显得有些相形见出。
  
  而在内地读者死命的吹捧《父亲》的时候,这部在湾岛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但跟内地的种种评价不同,湾岛文学界对《父亲》的评价都集中在了的「催泪」上。
  
  这一切的起源还要从《联合报》副刊报道林朝阳开始说起。
  
  历年以来,《联合报》副刊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期间,总会陷入一场龙争虎斗,为了谁能率先发表对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深入资料或采访而争先恐后。
  
  今年《联合报》副刊另辟蹊径,没有争着去报道诺奖得主,而是去报道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得主林朝阳。
  
  虽说纽奖影响力没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大,但谁让它今年的得主是一位中国人呢。
  
  而且今年的诺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是个墨西哥诗人,在亚洲没什么知名度,也很难引起读者们追捧的情绪。
  
  林朝阳就不一样了,这两年他的作品在岛内可是相当火的。
  
  如此一来,《联合报》副刊的报道还真就收到了奇效,报刊销量节节攀升,
  
  引发的讨论和反响更是碾压了把关注力全部放在诺奖身上的「人间」副刊。
  
  期间人间副刊的各种沮丧灰心自不必提,在发现了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朝阳的新作《父亲》后,人间副刊觉得这是个抓住热点的好机会。
  
  《联合报》副刊炒林朝阳,他们也可以炒嘛。
  
  他们第一时间向知名作家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写一写关于《父亲》的评论。
  
  结果没想到,响应者居然有不少。
  
  林朝阳的作品在湾岛本来就不乏读者,连续几篇知名作家的评论文章发表后,一些潜在读者们对这部的兴趣也大增。
  
  虽然出版初期在普通读者当中口碑欠佳,但在名家推荐的加持下,的销量和评价成功逆转。
  
  许多读者在读完了之后深受感动,两岸三地读者的阅读口味各有不同,
  
  湾岛的读者向来推崇细腻、温柔,哀而不伤的风格。
  
  《父亲》细腻温柔不足,但情感充沛,只要能读得进去,催泪效果要比琼瑶的言情不知道强悍了多少,而且后劲儿极大。
  
  经过月余时间的传播,这部的「催泪」效果闻名于湾岛读者群体之中,
  
  同时也收获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和喜爱。
  
  让林朝阳在湾岛读者当中的名气进一步发酵,多了许多忠实拥。
  
  《父亲》上市发售一个多月时间,眼看着还有不到一周就是圣诞,香江的街头已经有了节日气氛。
  
  在港英政府的统治下,香江对圣诞节很重视。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商家总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促销和庆祝活动,商场、餐厅、电影院等诸多公共场合内的人流也要比平时多了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