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文豪1978 > 第469章 吾辈拍马难及也

第469章 吾辈拍马难及也

第469章 吾辈拍马难及也 (第2/2页)
  
  放在平时,董桥很少关心这些事,可今天不知道是不是被《寄生虫》的内容给刺激到了,他滔滔不绝阐述着香江社会如今的种种不公平,义愤填膺。
  
  一对电视红星结婚,单新娘的婚礼就要10万港元;
  
  有钱人请客,桌上必有鲍鱼、鱼翅,乳猪、烤鸭只吃脆皮,以彰显主人的阔气;
  
  富豪住在花园别墅、半山洋房,贫者却无立锥之地,租房都租不起,只能租床位。
  
  董桥聊了好长一段时间,等发泄完心中的气愤之后,他面上露出几分歉意。
  
  “抱歉,朝阳,我只是看了你这部《寄生虫》之后感觉有些不吐不快。”
  
  林朝阳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没关系。能引起你的共鸣,证明我这部写的很成功。”
  
  董桥重重的点了点头,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成功,当然是成功的!老金一家人,就是香江那些穷苦人的缩影!
  
  你这部就是在为香江底层人民在发声啊!”
  
  董桥发自内心的评价一下子拔高了《寄生虫》的意义,他眼神凝重的看着林朝阳。
  
  “所以我才说,这就是你跟香江作家的不同。
  
  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太久了,已经融入了其中,失去了对社会和苦难的洞察力。
  
  但你不一样,你拥有着跳出这个社会的敏锐的、深刻的视野,没有一丝一毫偏颇和袒护。
  
  朝阳,说真的,我以前觉得我可能对这个社会已经麻木了。
  
  可我现在才明白,并不是我麻木了,或者是像我这样的人麻木了。
  
  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像你这样的‘医生’,把那些鲜血淋漓的现实深刻的剖析在我们的眼前。”
  
  林朝阳连忙谦虚道:“言重了,言重了。”
  
  “不言重,你这部《寄生虫》,配得上一切赞美!”董桥由衷的说道,眼神中满是欣赏。
  
  夸完了,董桥才说起了今天的正事。
  
  《寄生虫》的书稿林朝阳从回香江后便交给了明报出版社,这段时间出版社方面已经完成了的编审校对工作,预计再有半个月就可以上市了。
  
  “这次《寄生虫》出版我们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我打算给你写一篇长评。”
  
  董桥说着话,又将两本样书交给林朝阳。
  
  “那我就拭目以待了。”林朝阳接过样书,笑着说道。
  
  “对了,朝阳,你这部不打算改编成电影吗?”董桥问道。
  
  “有机会肯定会拍。”
  
  董桥的脸上写满了期待,“真希望你这部能够拍成电影,一定会比本身还震撼!”
  
  林朝阳跟董桥认识好几年了,但他今天的表现却跟以前完全不同,就像个迷弟一样。
  
  从他的言语中林朝阳也不难看出,董桥有这么大的反应,除了让他发自内心的喜欢之外,最关键的是《寄生虫》这部激起了董桥内心对于香江社会那种怒其不争的责任感。
  
  《寄生虫》所反映的最重要的主题就是阶级差异所带来的矛盾。
  
  主人公一家居住的半地下室和董事长一家住的豪华别墅直观的展现了贫富阶层之间巨大的物质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居住环境、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方面,更深入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所表现的这种差异与矛盾在现阶段的香江社会体现的已经非常明显,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更加明显。
  
  《寄生虫》以一种尖锐的方式剖析开如今香江社会最底层的矛盾,带给董桥的震撼是巨大的。
  
  他一向自诩是社会精英,总会对社会抱有一种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有时候会以高高在上的说教的形式展现,但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初心是好的。
  
  “一定要拍啊!”
  
  董桥又叮嘱了林朝阳一句,林朝阳点了点头。
  
  半个月后,距离小年还有两天时间,《寄生虫》上架香江各大书店的书架。
  
  受惠于明报出版社半个月来的宣传,这天上午许多林朝阳的忠实读者自发来到书店购买这部。
  
  读者的数量当然没办法跟国内那种大排长龙的场面相比,但连续不断的人流和排队结账的读者已经是香江的书店里难得见到的景观了。
  
  也是在这天的上午,《明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特稿——《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谈》
  
  文章中这样写道:
  
  “初读《寄生虫》我总有种熟悉的感觉,回想半天,才想起这种感觉来自于初中时所读的《变形记》。
  
  这部由卡夫卡所创作的虽与《寄生虫》在内容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叙事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那贫乏物质生活带给人的感官上的冲击,比如两部不约而同的都写到了人因环境而产生的隔离和冷漠……
  
  董事长家的豪宅代表着财富、地位和权力,老金一家居住的半地下室则代表着贫穷、卑微和边缘化;
  
  中反复出现的“气味”代表的同样是阶级的差异和底层人民身上无法摆脱的贫困印记。富人对穷人身上气味的嫌弃,反映的是阶级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穷奢极欲,追求享乐,肆意浪费,整个社会沉浸于肤浅的、虚幻的繁华之中,难以自拔。
  
  《寄生虫》如同一把匕首,以他锋利的刃刺破了香江社会最不堪的一面,给这个腐朽的社会以最深刻的批判。
  
  所有看过这部的读者将不得不思考社会公平、贫富分化这些宏大的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一定会成为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
  
  《明报》日销过十万份,是香江大报,也一直为香江社会各个阶层所追捧。
  
  《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谈》这篇文章刊登当天便在广大的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一直以来,香江的纯文学式微都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少有作家能以纯文学作品吸引大众视线。
  
  哪怕是很多成名作家,也不得不在作品之中加入更多的通俗元素才能以文字糊口。
  
  林朝阳的出现是个极其诡异的例外,《明报》以头版特稿的形式发表的这篇对他新作的书评,足以说明对《寄生虫》这部作品的重视。
  
  同时书评中对于这部作品评价极高的溢美之词也让这些读者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评刊发的第二日,香江各个书店内前来购买《寄生虫》的读者更多了。
  
  这些人里有人本就是林朝阳的读者,也有人是因为《明报》那篇书评而来的。
  
  成千上万读者的追捧,让《寄生虫》这样一部严肃文学作品产生了超越一般通俗文学上市所引发的反响,销量更是节节攀升。
  
  上市三日,销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500余册。
  
  这个数字放在别的国家和地区并不起眼,但对于香江这样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的港口城市来说,却几乎算得上是一个销量奇迹。
  
  《寄生虫》的热度空前,很大程度上也与《楚门的世界》也有关系。
  
  当初《楚门的世界》为香江赢得了国际性的荣誉,许多市民都以这部影片为荣,爱屋及乌之下,自然也对林朝阳以及他的新作品先天的就抱有极大的好感。
  
  除了市民和读者们的热捧,《寄生虫》上市后也很快受到了香江文坛的关注。
  
  《明报》上的那篇《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谈》是由董桥执笔所写的,文章中虽然赞美的内容有很多,但却并未言过其实。
  
  许多文坛同行在看完了林朝阳这部后,回看董桥的这篇文章内心无不深感认同。
  
  近二十年来,香江社会的高速发展固然造就了经济神话,惠及了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民众。
  
  但人们不能忽略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市民是被这种高速发展抛下的。
  
  别的不提,仅仅是中所描述的老金一家所住的“半地下室”,哪个香江人看到不心有戚戚?
  
  对于很多香江人来说,哪怕是半地下室已经是“优渥”的住房了。
  
  经济是发展了,但普通市民的工资涨幅却远远无法追上房价的涨价速度。
  
  多年来,政府同开发商大刮地皮,实行高地价政策,靠卖地皮维持庞大的开支,至今尚盈库存几百亿港元。
  
  高地价肥了政府和开发商,却苦了贫民百姓。
  
  这些年来,香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亿万富豪,大多是靠着地产发的家。
  
  这些地产大亨赚的钱里,又有多少是民众们的穷极一生的血汗钱。
  
  即便如此,那些能以一生的血汗钱买到一块立锥之地的普通民众已经算是这座城市当中的幸运儿了。
  
  一呎上千元的畸形房价,让更多的人只能望楼兴叹。
  
  一方面是空置的数万个单元无人居住,一方面是上百万人仍住在危险的木屋区和如九龙城寨这般的贫民窟。
  
  还有那些在码头和天桥的廊下露宿的流浪者,无不在用他们的境遇诉说着这座城市底层人民的血泪史。
  
  八十年代的香江在那些影视作品中,似乎永远是那样的繁华祥和,却没人关注过这座城市背后的伤疤。
  
  短短几天时间里,刘以鬯、舒巷城、西西等多位知名作家陆续在多家报纸上发文盛赞《寄生虫》。
  
  八十年代不仅是内地文坛的黄金时代,同样也是香江文坛的黄金期。
  
  在度过了七十年代的“阴暗期”后,八十年代以来香江文坛出现了难得的蓬勃发展机遇。
  
  包括香江文学艺术协会等一系列的文学团体成立,《文艺》《当代文艺》《素叶文学》等文学杂志纷纷创刊,青年作家陆续涌现,香江文坛一片朝气蓬勃。
  
  在这样积极的大环境下,这些作家的声音比以前更能够让民众们听的清晰、真切。
  
  在诸多发文的作家中,尤以刘以鬯在《明报》上发表的文章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和赞誉。
  
  他在文章中说:
  
  “《寄生虫》中最后爸爸老金躲进了豪宅的地下室成为了‘寄生虫’,儿子写信说会计划新的生活,把那座豪宅买下来,让老金正大光明的走出来。
  
  可这一切只是儿子的美好想象,那种美好的想象与苍白的现实所产生的碰撞比之前的爆裂的杀戮更震撼人心了一百倍。
  
  让人在阅读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留下满地的震撼与沉思。
  
  我以为林生是内地生人,于香江社会总难以亲近、关切。
  
  然而《寄生虫》一书所展现的对香江社会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却是许多香江土生土长的所谓‘本土作家’望尘莫及的。
  
  他如同一位执着手术刀的精诚良医,精准剖开了香江社会贫富差距的脓疮,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吾辈拍马难及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