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前怕狼,后怕虎 (第1/2页)
母后皇太后和小皇帝,在养心殿单独召见了玉柱。
整个皇宫漏的像个筛子似的,老五和老七幻想封锁消息,肯定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蒙古的王公们,早就上了密折,向垂帘母后和小皇帝,禀报了老十四起兵造反的真相。
实话说,蒙古人打不过大清,也惹不起老十四,给朝廷紧急报个讯,那是必须的。
谁不怕朝廷秋后算帐啊?
结果,老五和老七疯了,居然想封锁消息。
于是,母后皇太后征求了小皇帝的意见后,果断叫了张廷玉进来,发了两道密旨给玉柱。
大沽口到京城,近在咫尺。
玉柱早上接的密旨,后半夜的时候,第一镇的新军就进了京。
在大清,养马和养兵的开销,迥然不同。
对于大清的骑兵来说,用黑豆喂出来的战马,异常之肥壮。
但是,黑豆的产量有限,十万新军,暂时不可能实现全员骡马化。
因为,养一匹马的精饲料,外加黑豆之类的加餐,至少顶十五名士兵的口粮。
不管在哪个朝代,养马都是巨大且沉重的财政负担。
不过,早就实现了全员骡马化的第一镇,在新军的作战体系之中,也就充当快速反应部队的重要角色。
光武帝的幽州突骑,曹阿瞒的虎豹骑,李老二的玄甲军,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岳飞的背嵬军,都属于是精锐的快速打击部队。
接到了命令之后,从集合到出发,再到抵达京城的安定门前,第一镇只用了不到九个时辰。
这样的快速反应部队,的确做到了,其疾如风也!
大军出动,这么大的消息,显然是瞒不过人的。
若无邬思道和孙承运的紧密配合,利用守城门的巨大优势,拦截了回来报信的所有急脚递,老五和老七也不至于一直被蒙在鼓里。
信息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也。
“臣玉柱,恭请母后皇太后、皇上安。”
“伊立。”小皇帝叫了起后,便闭紧了嘴巴。
垂帘母后问政的时候,伊立和跪安吧,是小皇帝唯二可以说的词汇。
“玉柱,你都知道了吧?”慈康皇太后问玉柱。
玉柱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装傻的说:“回母后皇太后,臣只听说,老十四奉大行皇帝的遗诏,班师回京。老十四毕竟是大行皇帝钦封的大将军王,兹事体大,具体的详情,恐怕还需要派重臣前往查探才是。”
新军尚未完全练成,决战的时间越晚,对玉柱越有利。
对于这个逻辑,母后皇太后知道,小皇帝其实也很清楚。
玉柱肩膀一滑,想溜过去,以拖延决战的时间,以小皇帝的精明,岂能不知?
对于小皇帝而言,老十四和玉柱这两个家伙,显然都是大祸害。
但是,真要比较起来,老十四对小皇帝的危害性,明显大得多。
藩王起兵,一旦打进了京城,别人皆有活命的机会,唯独小皇帝本人,只能是死路一条!
朱棣打进了南京城,明面上,说是建文帝逃了。
实际上,那是骗傻子的说法而已。
明摆着,是朱棣宰了建文帝,又不想背上弑君的骂名,这才故意谎称建文帝溜了。
毕竟,靖难的旗号是清君侧,而不是清君。
老十四伪称奉遗诏班师回京,咳,除非脑袋进了水,谁还不知道他的狼子野心啊?
玉柱呢,谎称回府守制,却暗中溜去了天津大沽口练兵。
在小皇帝看来,掌握天下大权的旗人,都不可能支持玉柱篡位,却极有可能支持老十四登基。
毕竟,老十四也是大行皇帝的亲儿子嘛。
天家之中,手足相残,闹内讧,其实挺正常的。
不管是老十四篡位当皇帝,还是小皇帝继续坐在皇位上,可想而知的将来,掌握天下大权的,永远都是八旗王公和勋贵们。
实际上,如今的局面,极为类似辛亥首义之后。
在隆裕皇太后看来,被骂作是曹操的袁项城固然可恨,却颇有转圜的余地。
但是,喊出驱除鞑虏口号的南方乱党,一旦得势,转瞬间,就会倾覆了大清的江山。
两害相权,取其轻。
鱼和熊掌,岂可兼得乎?
当初,剿灭了长毛之后,兵权其实已经落入了汉臣之手。
曾国藩把持着湘军,左宗棠的手里捏着楚军,李鸿章掌握着淮军。
但是,慈禧太后却利用了曾左李之间的深刻矛盾,辗转腾挪的先后熬死了他们。
甲午战争中,淮军的失败,对于整个中国而言,肯定不是好事。
但是,对于爱新觉罗家来说,却又是天大的好事情。
洋人只是要钱尔,汉臣掌握了兵权,稍有不慎,那是要命滴!
玉柱去天津练兵,为了自保的理由,小皇帝也是勉强可以理解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